汤嘉琛
日前,针对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学历和教授职称涉嫌“注水”一事,教育部新闻办回复称,由于沈培平正在接受中纪委调查,在此期间对与其有关的一切事项“暂时不回答”。公开资料显示,沈培平原本只是一名中文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但却“仕而优则学”,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并在5个月后获聘为该校兼职教授,其学历和职称的“速成”颇为可疑。
检索媒体报道,近几年有不少官员在落马之后都被爆出存在学历问题。比如,南京市前市长季建业的博士论文,就被爆是由人代写并被多位学者指控抄袭;而重庆前副市长王立军对学历的追求,更是令人瞠目——作为只拥有初中学历的人,王立军用十余年时间先后获得了29所国内外大学、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硕导、博导等头衔,但有媒体报道称王立军其实不太懂英语也不怎么会上网。
早在2009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曾直言,“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可与这一判断相印证的数据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60多名副厅(局)级高官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占1/5;在本届338名省级党委中,简历公开明确有博士头衔的有85人,所占比例超过1/4。此前,中组部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各级官员参加过各类研究生班等“学位速成”培训。
官员群体热衷于追求高学历,以及众多官员的学历存在注水和造假问题,固然与不少地方都将“干部知识化”片面理解成了“干部高学历”有关,但更关键的原因或许在于,当前官场的“崇伪”之风比较猖獗。总体而言,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友情乃至婚姻通常都不是那么单纯,某些官员私下或公开的言论都不太可信,有些官员更是深谙“表里不一”的艺术,也习惯于用作伪的手段谋取现实利益。
官场的学历歪风,正是由“崇伪”之风衍生而来。只要去各大知名高校的在职研究生班摸个底便知,公务员是最热衷于给自己的学历“镀金”的一群人。这些人对于学术研究未必有多感兴趣,很多人都只是将提升学历当成了仕途上升、捞取名利的垫脚石。他们深知这种行为有多功利和虚伪,但这正是纵横官场的游戏规则,也是他们的“前辈”言传身教的经验——身处官场,虚伪有时比真实更受用。
既然有官员“崇伪”,自然就会有人投其所好。以往诸多案例都表明,很多官员与高校的“联姻”实质上是一种交易——官员从高校获得高学历或兼职教授身份,赢取在官场追名逐利的筹码;高校则通过这些贵人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甚至获得相关资源的倾斜。比如,在沈培平任普洱市委书记期间,普洱市政府就与其就读的北师大资源学院合作成立了北京市普洱茶研究院,并由沈培平出任院长——该学院很快获得了近1000万元的研究经费和160万元的奖教教学金。
从维护学术尊严和教育环境的角度来说,教育部门对沈培平学历问题“暂时不回答”的表态,显然难以回应公众的关切。事实上,教育部门不仅应该详细回应质疑,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收紧学历教育的关口,肃清官员在职读博以及任兼职教授的各种乱象,以防范官场不正之风侵蚀校园。
而从领导干部管理的角度来说,组织部门应警惕官员从政和修学“双线发展”过程中潜藏的权力腐败魅影,及时规范和清查官员学历问题。官员频陷学历疑云,官员热衷于学历“美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官场的“崇伪”风气,要想正本清源,离不开对干部任用制度进行适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