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A 4.C 5.A 6.B 7.C 8.B 9.A 10.D 11.D 12.B 13.B 14.
二、多项选择题:1.ABC 2.AC 3.ABCD 4.BCD
三、简答题:
(1)“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1分)
(2)具体内容是:
“辞听”:即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1分)
“色听”: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1分)
“气听”: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1分)
“耳听”: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1分)
“目听”:即观察当事人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1分)
(3)“五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被讯问者感官反应而确定其陈述真假。这种方式虽然接近于主观,但比夏、商的“神明裁判”已显然进了一大步,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在中国司法心理学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自西周以后,中国历代的司法实践都基本上沿用了“五听”制度。(2分)
四、分析题:
(1)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明律相对于唐律而言,在有违道德伦常等方面的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而对于直接危害封建统治、封建君主的犯罪,处刑都普遍加重。这是明律相对于唐律而言的“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刑法原则。(4分)
(2)明朝在刑法上确立“轻其所轻,重其所重”原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愈来愈大,在这种背景下,对有关伦常礼教犯罪的处罚减轻,有利于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3分)
(3)明朝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贼盗大案以及重大经济犯罪直接冲击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统治者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这是“重典治世”的体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