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更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包含一系列民俗。但千年流变,许多民俗已有了大变化。近日,有关春节民俗的争议在网上热传,本报记者也采访多位民俗专家,看看有哪些民俗已经大变身。
流行民俗:腊月廿四过小年
存在争议:在中国不同地方,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正月初五,甚至冬至日,都曾“担任”过小年一职,究竟哪一天才是正宗的小年?
专家观点: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鄢维新介绍,过小年的时间,东南西北各地不同俗,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通常二十三扫扬尘,二十四开始准备过年用的食品。此外,古时不同行业小年时间也不同。
流行民俗:倒贴福字迎新春
存在争议:过去只是在水桶上倒贴福字,寓意“将福倒出来”,其他地方都是正贴福字?
专家观点:北师大民俗学博导萧放认为,倒贴福字是较晚才出现的习俗,过去倒贴并不多见。过去人们常把福字贴在正对门的屋子更靠里的墙上,寓意“福到家中”;但现在人们喜欢把福字贴在大门上。
流行民俗:除夕敲钟祈平安
存在争议:央视春晚习惯在除夕夜12点敲钟,但古时的子时是从晚11点到凌晨1点,如果要算敲钟的时间,应该是晚上11点开始敲?
专家观点:北师大民俗学博导萧放认为,中国古代民间并不会在除夕敲钟,“那时候老百姓作息主要靠鸡鸣,听见鸡叫就起床祭拜祖宗。不过寺庙有没有夜里敲钟就不好说了,不是有句诗叫‘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么?”
流行民俗:恭喜发财红包来
存在争议:派压岁钱让一些人深感压力,压岁钱是怎么个来历?
专家观点: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日新博士认为,压岁钱与“压祟钱”谐音,按民间传说,意在让妖魔怪兽不伤害孩子。“压祟钱”更早是佩戴玩赏的钱状避邪品,后来逐渐被铜钱代替,现在人们直接用现金。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表达祝福的形式,与金钱多少无关。
流行民俗:回家过年算团圆
存在争议:回家过年,似乎是中国人雷打不动的信条。团圆“团”的是礼仪还是亲情?
专家观点: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日新博士认为,在过去,除夕回家更偏重礼仪,因为有祭祖等活动,不参与会被视为不忠不孝;但现在除夕回家更强调亲情,尤其是如今大批青年外出务工,春节成为很多人自考里唯一的回家团圆的机会。
萧放特别指出,民俗本身就是口口相传、流动变化的,“老百姓会吸纳一切象征吉祥如意的元素放入民俗中,所以产生变化也很正常,不需要刻意纠正,只要老百姓觉得这样吉利、有趣就行了。”(楚天都市报 记者范宁 刘微 见习记者周治涛)
(荆楚网)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