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人数近年来接连缩水已是不争的事实。北京去年高考生为8万人,比2009年缩水两成,今年人数又跌破8万人,到2021年仅有5万多人。而全国高考生人数继2009年下降40万,去年继续缩水74万后,今年面临连续第三年下降。伴随生源锐减,中国高校格局将面临怎样的变化甚至洗牌?不同层次的高校如何在变革中找到自身生存和发展之道?
这两天,关于高校招生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以北大、清华为首的两大院校联盟组织的自主招生联考;二是为吸引优秀学生更多的关注,北影准备把**选修课开进北京四中等中学名校。
看起来两件事没有太大联系,事实上两者都或明或隐地包含一个目的:招揽优秀甚至拔尖的中学生源;而且都处于同样一个背景:高考报名人数整体逐年减少,优秀生源面临激烈竞争。
这一背景正是目前国内名校所处的共同处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名校招生基本上“坐着,等着,就把尖子生给招来了”,绝对的卖方市场。那时,高考生人数多,录取率不高,而且优秀生源都争先恐后抢着报考。
**名校招生的“黄金时代”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受到冲击,进军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充当挑战者的角色。港校的地域文化优势和国际化视野,加上灵活的招生手段,“抢”走一批内地尖子生。特别有几年内地高考状元纷纷投奔港校,令北大清华感到一丝危机,同时客观上促进内地名校提高招生的主动性和策略性,如大幅提高新生奖学金额度。
不过,由于招生总数很小,港校的冲击力十分有限。
近年来,伴随高考总体人数锐减,特别是优秀高中生弃考出国的势头日益强烈,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才真正感受到生源竞争的压力和寒意。
在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北航人文**院长郑晓齐看来,北大清华今天的招生优势仍然存在,不过增加更多的变数。
除了人数总体缩水客观影响招生质量,毕竟“千里挑一”和“百里挑一”是有区别的。一个更严峻的“变数”就是放弃高考选择的中学尖子生不断增加。北京多所中学名校纷纷开设出国班,有的中学出国学生比例接近两成,其中还不包括考入国内高校后中途退学出国的学生。
不夸张地说,优秀生源是高校的命根子。面对招收二流生源的现实压力,北大清华等名校招生的“黄金时代”面临终结。
另外一个变数是,在追逐优秀生源的天然冲动下,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竞争尖子考生的行列。无论是增加考生专业选择空间、提高奖学金额度,还是打造特色拳头专业、提高毕业后保研出国机会,或者联手中学启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都在冲击着老牌名校的利益格局。
北影开进四中的选修课只是个缩影。北影有理由期待,在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专业能招到对此有兴趣的中学文理尖子生,即使这些学生有足够实力考进北大清华。
不过,对于中国教育,这种变化算得上是种幸运。市场是活力之源。淡出“黄金时代”的国内名校逐渐会调低姿态,自降身价,融入更多的革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跑着,抢着,才能把尖子生招来。”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