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2005年初春的北京,一对退休老人家中,电视正播到贵州一个年轻女教师背着孩子给学生上课。年过半百的孙丽娜坐不住了,试探着跟老伴朱敏才商量:“我还没教够书,咱们去贵州支教吧?”孙丽娜是北京市更早一批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小学英语教师资格的老师之一,执教近4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朱敏才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在坦桑尼亚、尼泊尔、加拿大等国家工作了17年。朱敏才也没想到,离开家乡40多年后,他会重新踏上贵州的土地。退休之后,大部分人会选择养老,轻松愉快地度过晚年,而朱敏才夫妇却选择到贫困地区支教,让条件艰苦的孩子能学到知识。在某些人眼中,一名退休老干部已是衣食无忧,选择支教是傻的表现,但在笔者看来,虽然“傻”,却“傻”得幸福,“傻”出了价值。
一去支教便是9年,9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对于我们来说,人生能有多少个9年?他们在更需要静养的时候,将9年光阴抛洒在异域,用自己的心血,浇灌了这片贫瘠的土地,让它生出根、发出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希望。
由于当地的艰苦条件,加上年事渐高,孙丽娜患上了不少病,如今,她每年要回北京几次,每次回京都是看病、买药,再带着为自己和丈夫准备的这些药踏上回贵州的火车。年年岁岁、反反复复,她行在一条与疾病作抗争的路上,没有牢骚、没有怨言,为他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她每年回京多次,却没有任何一次停留了下来,即便多病缠身,也没有让她停下前行的脚步,这种精神、这种意念,难道能不令人感动么?
2014年,孙丽娜罕有地在北京过了春节,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治病。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几乎完全失明,左眼仅剩0.03的视力,医生已经不再建议她继续治疗了。看到这里,笔者相信,很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不为别的,只为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份情操。四五十年的夫妻,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行来,有谁不疼惜与自己共度大半生的老伴,作为一名丈夫,看到妻子多病缠身、双眼几近失明,又怎能不心疼?而朱敏才,给予老伴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在选择面前,他没有半点犹豫,在困难面前,他没有丝毫退缩,这是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高贵情操。
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朱敏才与孙丽娜,正是在这句话的感召之下,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朱敏才与孙丽娜的事迹,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年逾70的朱敏才,更是为所有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旗帜,引领着党员干部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