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
教育公平呼唤“矫正的正义”
【观点提要】
教育公平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既照亮城市孩子的未来,也让曾经穿草鞋的,将来有机会穿上皮鞋
日前,清华**、北京**、北京师范**和北京航空航天**,公布了各自针对农村考生的招生计划,优惠政策之多,下降分数幅度之大,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比如北大“筑梦计划”涵盖了27个专业,清华降分录取的分值为30至60分。这些举措,擦亮了教育公平的底色,也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牧场。
从现实情况看,促进教育公平甚为峻切,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一个尴尬的对比:过去10多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的占比却逐年下降。“知识不是力量,沪籍才有分量”“北京人**”的标语和行为,虽显极端与偏颇,背后却也折射出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对教育公平的呐喊。难道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难道贫穷真的会代际传递?从这些叩问出发,四所高校将命运之门向农村考生敞开,可谓扣住了时代脉搏、切中了发展肯綮,不仅迈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务实一步,也作出了明确示范。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前途命运,所涉及的利益也更为复杂。教育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教育公平无法一朝实现,而需要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当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这些问题都无法短时间克服,当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一时难以改善,四所高校在录取环节的政策倾斜,可以说实现的是结果公平的“矫正的正义”。而不是一些人所质疑的,资源向农村户籍倾斜,是“用不公平去对付不公平”。当更多高校参与进来,更多举措配套跟进,公平的鸿沟就会在一砖一瓦的构建中逐步弥合。
也有人担心,四所高校的举措用意虽好,但难免会在实践中变形走样,让一些权力拥有者攫取机会,使一些有潜能的寒门学子得不到深造。诚然,体育特招曾招致成绩作假,少数民族加分也曾带来身份伪造,执行中的问题应该得到正视,但不能因噎废食,并由此否定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正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这也警醒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堵住落实中的跑冒滴漏,防止执行中的扭曲异化,才能打通“更先一公里”与“更后一公里”,让公平的阳光雨露注入农村的课堂。这正如哲人所言,“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更底层”。
从三元免费午餐的实行,到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增加10%以上的愿景,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从未止步。“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莎士比亚描写阳光的一视同仁,何尝不是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它既要温暖城市的高楼大厦,也应该洒满乡野的土墙茅屋;既要照亮城市孩子的未来,也应该让曾经穿草鞋的,将来有机会穿上皮鞋。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