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自考 >
教育民生观的“北京实践”
2015-05-28 07:14 自考
教育民生观的“北京实践” 2015-04-28 10:35:56 作者: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网友评论 0 条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发点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

注:以更新的政策为准,本文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
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教育民生观的“北京实践” 2015-04-28 10:35:56 作者: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友评论 0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发点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的话掷地有声。

  由此,北京确立了“以新常态下的教育民生观引领首都教育综合改革”的全新理念。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并实施——

  重绘教育新地图,千方百计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果断取消共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解“择校”难题;市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解决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三点半难题”;降低中高考命题难度,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我们把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破解,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让百姓真切感受到改革的成果。”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如是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百姓渴望家门口能上好学——

  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从2011年起,北京的小学入学人数以年均2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2014年,全市小学入学人数达到17.5万人,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009年时小学入学人数的两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不断涌现的城市功能新区、持续扩大的城乡接合部,使得原有的教育布局失去了合理性。“新形势倒逼北京必须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这给首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全新挑战。

  这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为此,北京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各区县立足本区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扩大和重组优质教育资源,推出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育新地图”,并向社会公布。

  翻开这本新地图,一个个新词汇扑面而来:学区制、教育集团、集群、协作区、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纵向贯通学段,等等。

  李奕说,由于北京16个区县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因此,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上,也各有不同——

  市级项目推动,即市级推动的城乡一体化办学项目。从2012年至今,北京用3年的时间在全市相继建成了6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本土整合模式,即区域内资源共享、教师交流。东城区采取“学区制”,全区划分为8个学区;西城把全区划分为11个学区,同时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海淀采取“一校多址”;丰台、房山建设“教育集群”;大兴、延庆的“协作区”;顺义的“联盟组团”等。

  跨区合作模式,即穿越区际边界的深度合作。如石景山与北师大合作继续研发“绿色教育”模式;通州将与东城、北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怀柔、延庆继续与城区优质校“手拉手”。

  “这三种模式的结合,打出了扩大供给的组合拳,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面。”李奕说。

  西河沿小学,北京南城前三门大街上的一所袖珍学校。两年前,全校毕业生仅有14人,几乎和在校教师人数差不多。去年,这所学校被“绘入”教育新地图,更名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分校。

  实验一小派出3名骨干教师输出优质课程。同时,教委公开承诺,这所学校的新生,6年后将全部直升北京师范**附属中学初中。当年,全校招生人数达到300人,100%为就近入学生源。

  像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一样,近几年北京市几乎每一所优质校都通过共建、办分校、结对帮扶等,自觉承担起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

  通过以优质增量促进优质均衡,像西河沿片区的孩子一样,越来越多的北京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条子生、共建生,老百姓更痛恨“以权择校”、“以钱择校”——

  取消共建铁腕治理“择校热”

  曾几何时,京城“择校热”高烧不退。

  曾有家长这样总结北京的“小升初”方式:共建、占坑、奥数……足足列出了16种。“有权有钱找共建,无权有钱去占坑,无钱无权拼奥数。”“小升初”,一个普通的教育名词,成了让很多家长揪心的话题。

  条子生、共建生,说到底是权力介入招生。

  敢不敢向权力开刀,能不能真正根治“择校热”这个顽症痼疾,成为检验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践行教育民生观的“试金石”。

  2014年4月18日,一条新闻占据了京城各大媒体的头条:北京铁腕取消“共建”,堵住特权入学通道。

  为什么向权力开刀?苟仲文说:“面对择校顽疾,我们等不起、拖不得,必须果断解决、当断则断。不断就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更大,会引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失望和不满,不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和气氛。”

  打铁趁热。一个月后,北京又出台15条“禁令”,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

  严禁区县、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切实解决“以钱择校”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坚决杜绝“以分择生”的行为;

  抵制入学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等不正之风,坚决杜绝说情请托、权学交易等“以权入学”的行为;

  严禁学校违规提前招生和点招学生,严禁初中校违规在小学非毕业年级招生,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掐尖”招生。

  禁令之下,往年总要遭遇各路条子“轰炸”的校长们感受更直接。

  4月,正是择校紧要关头,东城区一所名校校长的手机,竟然能拨通了。“从去年开始,通过各种关系送到校长们手里的条子明显少了。”电话里,这位校长说,“禁令规范了入学的流程,也收走了校长们的‘权力’,大家都知道,递条子给校长也没用了。”

  配合招生“禁令”的推行,北京市加大了义务教育入学方式改革——

  首次统一使用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市教委依据入学数据库,对全市所有中小学入学进行监控。同时加强学籍管理,建立新生学籍。

  首次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市教委要求各区县向社会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各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招生计划。同时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

  提高电脑派位入学比例。从2014年开始,各区县全面扩大优质校服务片区,提高电脑派位入学比例,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为进一步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题,北京已连续多年实施优质高中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工作,即“指标到校”。2014年的“指标到校”比例为30%,今年将提高到40%左右。

  这意味着,在北京远郊区县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同样有机会通过中考升入市区部分优质示范高中。

  更新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2014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3.7%,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76.82%。

  接孩子放学成难题,百姓渴望政府出面管一管——

  每年投5个亿,解决“三点半难题”

  孩子3点半放学,家长5点下班,中间空着的一个半小时怎么办?这曾是困扰首都百姓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于是,形形色色的社会机构托管班成为家长无奈的选择。很多家长每年不得不花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托管费”。

  群众的难题,就是教育综合改革努力的方向。

  从2014年1月开始,北京市推出全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投入5亿元用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文艺、科普社团活动。

  根据这项计划,各中小学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放学后的3点半至5点这段时间,都会安排课外活动,而费用由财政部门按照城区学生生均400元、远郊区县学生生均500元给予补贴。

  自考多来,这项课外活动教育公共服务,真正达成了“为家长省钱省心、让学生受益”的目的,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教育民生工程。

  王娜尔,北京朝阳区劲松三小四年级学生。尽管才读四年级,但王娜尔和她的不少同学,已经跟风筝传人吕铁智学习了近3年。

  每周三的下午3点半放学后,不用出校门,在学校的专业教室里,吕师傅会准时前来,给孩子们上课。而上这门课,王娜尔的家长不用花一分钱。

  为了让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由北京市教委牵头,联合市文化局、财政局等12个单位,共同推进“百万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整合北京丰富的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单位,免费或优惠提供场所条件,供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校外活动、进行社会实践。

  “目前,北京市、区两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已经达到1000余家,其中得到市级认定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就达571家。”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办公室主任高付元说。

  “一切以学生为本”,决不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在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采访,记者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4年3月,根据朝阳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规划,位于朝外街道的南中街民族小学整体并入芳草地国际学校,成为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

  虽然地处市中心繁华地带,合并前的南中街民族小学却像埋在周边高楼大厦中间的一颗不起眼的土豆。学校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每到上操时,孩子手臂都伸不直。

  开一片能让孩子们跑得开的操场,列入了两校整合的正式议程。很快,一个由朝阳区政府牵头,区国资中心、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朝外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参加的工作组成立了。

  在进行大量的说服工作后,仅仅用了22天,就成功腾退校园周边16家商户,拆掉了一栋楼。在北京寸土寸金的二环边,硬是给孩子们开出一片3500平方米的新操场。

  “新操场开放的那一天,孩子们都跑疯了!”站在新操场边,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激动地说。

  不能为了少数尖子生,让多数孩子成“陪练”——

  降低考试难度,推进中考改革

  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大厅内,几条长椅上坐满了拿到排队号等候的家长。十多个窗口内,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为家长办理孩子上课外补习班的报名手续。

  这曾是几年前记者在北京某知名的课外培训机构目睹的场景,在校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之火爆由此可见一斑。

  家长们为何热衷于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高考试题偏难。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家长们不得不花钱让孩子上昂贵的课外补习班。

  “考试评价导向不改,只会逼着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不利于为学生减负,让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个资深教育专家说。

  特别是中考,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产生实际影响的考试。

  “当前,初中教育存在窄化的问题。”苟仲文说,“初中的教育内容窄化为考卷内容,评价标准窄化为考试分数。初中教育被窄化为高中教育的预备教育。”

  “既然社会都认考试,那我们就从考试改起。”李奕说。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将改革重点锁定在中考上。今年3月公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中,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降低难度”。

  怎么降?就是减少以往中考难度系数在0.2以下的题目。这个难度系数的题只有不足20%的考生会做,更终能拿到满分的也许不足10%。

  “其实,这个难度系数是为高中选拔学生服务的。”北京一位教育专家说,“如果学校上下都在为不到20%的尖子生努力,那80%多的学生岂不成了陪练?”

  不过,取消难题,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拿满分。北京市中考命题改革的方向是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的思维,在“宽”和“广”上做文章,就是要使孩子不再为了高分而学习,也倒逼学校从重分数转为重能力培养。

  当然,降低考试难度不是灵丹妙药,并不能解决目前首都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比如,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容不足,英语学习难脱“哑巴英语”困境,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11月13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3份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分别针对中小学语文、英语和初中科学类学科进行改革。

  根据意见,物理、化学学科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中考考试评价体系。李奕表示,“要切实防止教学‘抢跑’,不培养‘超学儿童’”。

  北京市要求,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初中阶段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

  同时,中考招生的导向也明确支持学科改革的发展。命题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和阅历;录取规则上,如果考生出现平分,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更加注重母语。

  京城四月花正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改革成果惠及首都人民,让百姓用切身感受检验改革的成色。

关键词:北京民生

相关文章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上一篇:2016年北京**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研参考书考试内容内部资料
下一篇:2015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考录公务员公示公告
推荐专业
招生简章
学历相关
cisco
walmart
gamescast
spinwokrx
ngreen
v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