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阜新老人李志更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完成他的第二部大作《国学大观》。而说到老人的第一部大作,北京燕山出版社主任马明仁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我们出版社编辑室,说自己有一部90多万字的书稿——《春秋三传史见》想要出版。我们都觉得老人在开玩笑,因为老人所说的‘春秋’和‘三传’题材在民间是非常难以整理成书的,现在书籍行业关于‘春秋’和‘三传’的注解及史见都是专业的历史学家或者某些社会组织专业编写,个人力量很难达到。 ”接过老人的书稿大略翻看一遍后,马明仁发现内容非常翔实,各种文献和佐证也非常准确。 “当时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可能非常高,于是让大爷在我们出版社附近先住下,好留给我们点时间来审阅一下书稿。我们召集了全社上下对历史有了解的编辑开会,熬夜加班把这份沉甸甸的书稿过了一遍,更后几乎全体人员都认同了这本书稿出版的价值。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再加上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非常深远,于是经过逐层的申请,决定免费将这本书出版,第一版就印刷了1000册。 ”
马明仁感慨地说:“我们真没想到,这本如此有价值的书竟然是一位古稀老人花费17年时间完成的。说实话,无论是我还是我们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觉得非常震撼。 ”其实,更让人震惊的是,老人竟是自学成才。
李志出身于农民家庭,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大巴公社 (如今的大巴镇)上了班,后来进了城,还当了好几年的厂长,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不仅成为辽宁契丹史学会理事,还将历史研究的领域扩大至二十四史通盘研究,并结合国学研究著书“立言”。
兴趣是更好的老师,李志毫不掩饰自己对历史和传统国学的挚爱:“《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我详细核对过,242年的春秋史,只有12个年头没有记载有关礼的事情,我写《春秋三传史见》,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礼的演变……”
从1962年高中毕业开始,李志用了半个多世纪研习国学文化和中国历史。说起李志家的“家风”,孩子们从小就被一遍遍地叮嘱,在李志老两口居住的那个房间里,任何写着字儿的纸片都不能扔、老人读书时尽量不要打扰他。李志笑道:“我看书看得起劲时,孩子们跟我问好我都不爱搭腔。 ”
“他一睁眼就要看书,从来不管是前半夜还是后半夜,我都养成点灯睡觉的习惯了。 ”老伴张玉珍再次“声讨”李志。
1994年,病退在家的李志受阜新市高等专科学校邀请,给学生们上了两年的历史课。教材上简略的历史事件是干巴而缺乏激情的。而李志活用典籍填充故事细节,一个个事件变得血肉丰满、生动有趣,让学生们更爱上他的课。
经过知识上的充分准备,1997年,李志终于提笔开写《春秋三传史见》。
虽已年过七旬,但李志并不服老。他说,他写的《国学大观》要给世人留点有价值的东西。□本报记者/郭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