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即日起,本报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以鲜活的报道生动展现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前景。
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建厂十年,很长一段时间,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用工不考虑本地群众。
“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受不了约束,一管还骂人。说好干满7天发工资,很多人不到3天就跑了,意识里压根没有制度这回事。”主管人事多年的办公室主任贺斌成说。
记不清从何时起,情况开始好转。
从外面回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企业能留下的员工也越来越多,更多在岗者关心能不能长期干下去。甚至经常还有50多岁的村民前来打听有无合适岗位,这在以前是很稀罕的事。
按照贺斌成的分析,“企业多了,务工选择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这种管理模式”。
截至2020年底,闽宁镇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33户704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镇上先后引进各类企业40余家,培育形成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特色农产品消费扶贫额达6.8亿元。
这个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地方,25年间陆续接纳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6.6万余名移民,在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的共同建设下,经过东西协作、移民搬迁、防风固沙、黄河扬水、绿色发展等举措,由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更重要的是,移民不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临时工,而是对所在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归属感,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成就感。这就很难得。”贺斌成说。
在新的家园,他们正努力从农民变成新型产业工人。
在新的时代,他们还要自己当老板。
一部手机,一把枸杞,一张巧嘴,一众粉丝。这是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巧媳妇直播团”13位成员的带货日常。
曾经,她们是一脸愁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忙碌在扶贫车间的清洁工、分拣员、库管员。3年前,宁夏固原市六盘山镇的村官徐美佳来到闽宁镇原隆村,随着这位年轻人利用扶贫车间开起了直播间,妇女们不再围着锅台和孩子转。
她们的新生活,从坐在镜头前说出“欢迎来到巧媳妇直播间”的那一刻,重新开启。
不仅是闽宁镇的蜂蜜、西红柿、葡萄酒、山羊奶、羊肚菌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巧媳妇们新设立的闽货区,也让银耳、紫菜、茶树菇、姬松茸、香菇等福建土特产打开了西北的销路。
从单向援助到双向互动,从聚焦脱贫到全面合作,从政府主导到各方参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被赋予了新的注解。
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荣誉,入选全国特色小镇……闽宁镇人的“小骄傲”和“小确幸”,一点一点膨胀。
“总书记都关注闽宁镇着呢,你说我们有多幸运?”69岁的张文通笑起来。
从“苦甲天下”的西吉县第一批搬到闽宁镇,这在当时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张文通不怕苦,但怕穷。在漫天风沙中改造土地,种植高粱油葵,养羊养猪养鸡,他一辈子没让自己闲着。
2018年,80后小伙马丁将西海固大山里一种名叫奶瓜瓜的小野果引进到闽宁镇园艺村试种,并不断研发生产出奶瓜瓜原浆、面膜、冻干粉、茶叶等深加工产品,成功打入北上广等地市场。年过六旬的张文通又来到马丁的基地打工。
“我年龄大了,想到工厂打工人家不要啊,总不能在家里闲坐着吧。”老汉嘿嘿笑着说,“实话实说,村里有些懒汉太懒,我想把这些人带动一下!”
2021年以来,闽宁镇党委、政府全力推进百万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动”,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个西北小镇立下壮志:努力打造“中国红酒第一镇”“宁夏文旅示范镇”“闽宁合作产业第一镇”,成为东西部协作“升级版”的标杆。
提升行动中有项内容便是“持续扶志扶智转思想”。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村民致富技能和文化素养,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更加成为闽宁发展的现实写照。
而“富脑袋”的前提一定是“富口袋”。发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仍将持续。
永宁县科技局副局长付有华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紧抓重点项目,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助闽宁镇发展再上台阶。
“去年我种了4亩奶瓜瓜,心满意足,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是让人踏实。今年6月份你一定要来尝我的奶瓜瓜,科学种植,保证比其他人的口感好。”张文通向记者发出真诚的邀请。
(责编:王震、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