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点中国 > 中国网评
【中国网评】中阿关系提质升级,美国与其说酸话不如反躬自省
来源:中国网 2022-12-13 作者:华章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赴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成果丰硕,标志着中阿关系迈上“新的里程碑”,将引领中阿、中海和中沙关系迈进全面深化发展的新时代。
对此,美媒毫无意外地开启了“酸葡萄模式”,称此访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在美国“前后院”扩大影响力的机会,中国正在填补美国在中东留下的“权力真空”。美方的言论,反映了其严重扭曲的国际政治观。如果正如美方所说,中国正在取代其在中东的影响力,那么症结也是出在美方自己身上。
美方将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定义为自己的“后院”,就证明美国从未站在平等地位看待和发展与阿拉伯的关系,而是将其当作附庸、跟班。事实上,美方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在地区安全方面,美英等西方国家长期在中东地区推行殖民统治,培植代理人,并给那些不愿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国家和政治势力贴上“民主敌人”的标签,极尽打压之能事,企图以美西方的意愿塑造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颜色革命”、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利比亚问题、叙利亚危机,这些曾搅动中东局势,甚至影响延宕至今的事件背后,无一不有美国的身影。然而事实证明,美西方的干涉主义、殖民主义不仅没有实现其臆想的“民主化”,反而让多国陷入无休止的战乱和冲突之中。
经贸方面也是如此。美国多年来只是将阿拉伯国家当作“大号加油站”,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合作也大多围绕石油产业展开。美国将中东产油国与美元绑定,建立了石油美元霸权,让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依然能够维持其美元霸权的地位。但这套体系并非完美,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东产油国就因为美国石油公司领衔的国际买家接连单方面下调石油标价,愤而成立了欧佩克组织,与西方买家进行博弈。如今,该组织依然是中东国家维护自身能源收益的重要依托。待到页岩油气革命成功后,美国从能源输入国变成能源输出国,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和安全投入锐减,充分说明了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始终抱持着“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极致功利主义心态。
美国的种种行径,让其致力于打造的“中东地区守护神”人设崩塌。总部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曾公布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中东政策对地区安全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与之相比,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始终坚持守望相助、包容互鉴、平等互利的原则展开各领域的合作和交流。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时明确提出,“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的“三不原则”,与西方沿袭了几百年的地缘政治理论和政策迥然不同,受到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中东国家广泛欢迎。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迄今,中阿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合作成果惠及双方近20亿人。一些高品质基建项目成了当地地标,甚至印在了阿拉伯国家的货币上,如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苏丹麦洛维大坝等。本届中阿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中方将同阿方一道推进“八大共同行动”,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诸多领域,充实完善了中阿务实合作的四梁八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重要主张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规划了前进路径,对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顺应了中阿双方的共同需要,自然赢得了各方的积极响应。近日,环球时报舆情中心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对中国与6个阿拉伯国家(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埃及、约旦、阿尔及利亚)18-70岁普通民众开展的调查显示,75.8%的阿拉伯受访者认为中国能够为中东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借鉴经验;近八成阿拉伯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发展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机遇。
因此,中阿双方相互走近,是地缘政治局势变化和中阿双方利益逐渐趋同的必然结果,并非中国与美国争夺影响力刻意而为之。美国若对此感到失落,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责任编辑:乐水 宇馨 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