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以学习为名实为交友的培训项目。通知出台至今已有两个多月时间,不少开设EMBA等课程的高校都出现了官员退学潮。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12006人的一项调查显示,87.7%的受访者依然认为,官员“学术镀金”的现象非常普遍。(10月21日 中国青年报 )
说起“学术镀金”,便想到了“学者官员”武长顺。武长顺在担任天津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期间,完成了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并于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还曾受聘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研究中心,担任兼职教授和研究员,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专业论著10余部。
16岁便参加工作的武长顺,却能做好如此多的份外工作,的确令人匪夷所思。哪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难道他真的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细细一想,不禁恍然大悟,由“学术镀金”到“学术腐败”不过一步之遥。其实,像武长顺这样的官员真不少。如果研究研究已倒台的五十多位省部级官员的学历,我相信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者并不多,其中更多的可能是“专家”、“学者”、“教授”。
为什么官员“学术镀金”之风盛行呢?一是选人用人机制的缺陷。重学历、轻水平的“唯文凭”论,让有学历者在晋职晋级、工资待遇等方面享尽了好处,于是官员们争相再入“学堂”。当然,手握实权者自会有人“代劳”。某些人的成果或由此而来。二是官员“学术镀金”,常常是公款买单或企业“资助”。捞个文凭,既不费力、又不掏私人腰包,反而可提高竞争力、增加晋升的机会,何乐而不为?三是在“学术镀金”中可结交更有用的“朋友”。如果这个关键人物是官场头目,以后的“路”肯定会走得更顺;如果这个关键人物兜里“多金”,以后要交易也会更方便。有如此多的好处,官员自然趋之如骛。
由此看来,官员的“学术镀金”并非是“为了中华之崛起”、亦并非是为了更好的履职尽责,而是心中自有其“小九九”,在其“学术镀金”的背后普遍藏有猫腻。这猫腻,或许正是走向腐败的前奏曲。王立军、武长顺不正是如此吗?
警惕“学术镀金”背后的猫腻。遏制这一不良现象,党和政府要铲除根源、人民群众要睁大眼睛、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好。(长江网 刘元华)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