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学者撰文谈鲁迅为何痛恨汉字,提到鲁迅在文章中曾写过“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文章没有回答鲁迅痛恨汉字的原因,只是反对鲁迅先生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分析回答这一问题,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了解汉字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鲁迅先生那一代出洋的先辈,因目睹国内外巨大反差,而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危局痛心疾首,纷纷提出强国先要提高民智,普及教育。而当时通行繁体字,汉字表意不表音,写字离不开纸墨笔砚,普及起来很难。学堂里对汉字又很迷信,讲究“敬惜字纸”,一笔一画不容更改。不只是鲁迅,那一代新知识分子多对此深恶痛绝。1918年钱玄同提出:“废孔学,尤不可不废汉文;欲驱逐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又不可不先废汉文。”陈独秀的态度是“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胡适表示“极赞成”陈独秀的意见。傅斯年反对吴稚晖用世界语替代汉字的主张,提出“汉字绝对应当用拼音字母替代,汉语绝对能用拼音字母表达”。蔡元培也曾主张采用拉丁字母。
我们要注意,国门初开时国外各学科著作、概念、术语的翻译还不多,汉语传播现代文明、科技新知的功能有待完善,还要借助外来语。这也是先驱们激烈主张“文字革命”的重要原因。
近百年前“文字革命”的主张,使汉字的改革、发展成为可能。同时更多前人为汉字、汉语的现代化作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戊戌党人”王照冒着被清廷“奉旨严拿”的危险潜回国举办“官话字母义塾”,章太炎根据篆字创造注音字母。后来民国政府在赵元任等北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又有旅苏中共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人创作发表《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在这些基础上,新中国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使汉字的学习、使用便捷起来。
在汉字简化方面,清末就有学者提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80年前,作家巴金、学者陈望道带头提倡使用“手头字”,并铸出铅字。而实质上的汉字简化改革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改革开放后,幸有王选先生等专家研发了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使汉字跨过了信息化的门槛。
没有众多前人辛勤栽种,哪有我们晚生后辈如此惬意乘凉?在汉语、汉字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学习前人的责任感和治学态度。鲁迅先生“痛恨汉字”,但先生的文字、书法功力甚深。今人不反对汉字、母语,但是不求甚解,随意乱用的现象却很普遍,令人担忧。且不说错别字百出的电视字幕,就是一些主流的纸媒体也做得不够。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是“男士”。从字源上看,“士”是对男子的美称。后人在翻译礼貌用语时创出“女士”一词,以对应“先生”、“绅士”。称“男士”类似于“女姑娘”,是画蛇添足。这些乱象的根源是文化缺失,对我们母语的文化内涵、纯正性乃至生存发展危害很大。(陈宝泉)
(中国教育报)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