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内容流入校园。并强调,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 《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本报今日14版报道)
应当承认,诸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启蒙经典读物之中,确实存在某些不太符合现代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如《三字经》宣扬的“三纲者,君臣义”。但是,简单地将这些内容和成分斥之为“糟粕”,并以此作为禁止“全文推荐”的理由,当真就是合理和恰当的吗?在笔者看来,恐怕未必。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抽象一般而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毫无问题,但是具体到具体作品,简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地区分“精华”和“糟粕”,实际上又是一件相当艰难、复杂的事情。——作为传习久远的传统经典,原本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如果非要生硬强行地从中切分出“精华”和“糟粕”,那么,经典之为经典内在的完整性统一性以及附丽其上的“精华”,恐怕也就支离破碎、甚至不复存在了。
更重要的是,作为特定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传统经典诚然不可避免地会因其历史和时代局限,而沾染种种当下被视为“糟粕”的东西,但是它们既然源自特定的历史和时代,也就决定了它们的存在其实是具有某种历史和时代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试想一下,我们千百年积淀下的大量传统经典——如四书五经等文化经典,《三国演义》《水浒》等文学经典,如果非得站在严苛的价值立场上审视,哪一部又是绝对没有“糟粕”而只有“精华”的呢?譬如《水浒》对“杀人越货”的渲染,《三国》对“权谋算计”的描摹,可是这些文学经典,不都仍是现在中小学指定的课外读物吗?
孕育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的历史和时代是有局限的,今天我们所处的历史和时代其实同样也是有局限的。还以教育为例,近年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不就频繁被曝出存在 “造假”“剽窃”之类硬伤吗?——这是否也算是一种 “糟粕”。这或许表明,在价值观念上,我们未必一定总比古人高明——古人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在我们身上也同样存在。所以,对于传统经典,我们也应多抱定一份基于“了解之同情”的尊重和敬畏,并尽量去完整保全,不可轻言“去其糟粕”。
轻言对传统经典“去其糟粕”,预设了一种价值和理性上的优越和自负感——似乎今天的我们完全在道德、智识上,均可居高临下地裁决古人的是非对错;同时也潜含着一种价值“洁癖”——凡“糟粕”都必欲除之而后快,留下示人的只能是“精华”。历史经验教训证明,这种优越自负感和洁癖,其实往往是得不偿失、适得其反的。比如,我们曾经以“去糟粕”名义进行的“破四旧”,便是如此。而到头来的结果每每是:真正的“糟粕”不仅没有祛除反而无形中被放大、泛滥,而真正的精华却大量流失、耗散了。张贵峰(湖北 职员)
(山西晚报)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