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
所有的经典,其实都有其局限性,的确,不加选择将经典灌输给学生,是缺乏教育责任的表现,但是,将经典进行删节,然后将支离破碎的“洁本”教给学生,就能够给学生营造出理想的“世外桃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删节总是不缺乏理由。什么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说法冠冕堂皇,也似乎挺有正义,但仔细想想,却不难发现,这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所以遭遇删节,是因为此话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但在现在,应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这样道理孩子们都懂。担心“黄金屋”与“颜如玉”这样的字眼会腐蚀、玷污孩子们的心灵,不仅低估了孩子们的抵抗力,恐怕更低估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
经典是否一定要“去其糟粕”,才能让学生阅读?这本不应成为问题,但在教育者的有意删节背景下,竟然成为难以回答的问题。
理解经典,显然不能靠删节版,而教育者更不能抱有洁癖的心态,“世外桃源”是不可能靠删节删出来的。教育的责任,并不在于删节,而在于给出真相,告诉学生哪些是糟粕,告诉学生哪些是精华,给学生全面的知识,学生才有“抵抗力”,才会从容面对现实,而不会拘泥于经典。
其实,“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更能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正如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经历风雨一样。
推广删节版经典,看似是为了学生,让学生不受“糟粕”的影响而变坏,而只选择优良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孰不知,这其实是欺骗学生,是在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因为教育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将坏的教给学生。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现实中的许多东西已经是“酱缸”,如果再不给学生全面的现实,学生将变得无所适从。在现实中,个别“官二代”的嚣张,学生不知道吗?为何学生喜欢“当官”,喜欢竞选成为“市长”、“局长”?
现实就是现实,我们的周围没有一个“世外桃源”,那就没有必要硬造,推广经典“洁本”,疑似教育者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前 溪)
(工人日报)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