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发展迅速,成就斐然,这些与其历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功不可没,密不可分。这其中周诒春、梅贻琦和蒋南翔3位贡献尤为卓著,具有代表性。他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所开创和秉承的治学理念,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奋发前进。
周诒春 改革机制 重教人格
1913年冬,周诒春升任清华校长,在他引领下,清华历史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
因为无法满足在工字厅周边老老实实办留美预备学校,周诒春于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的完整计划。
计划第一步便是大兴土木,扩建校园。在他的亲自规划督造下,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相继建成,并被称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
除此之外,在任职期间,周诒春还积极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倡导国语教学等等。许多优良传统在这个时期奠基,使得以稳步发展。
周诒春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可以协助解决社会贫穷与治安的问题,他认为新的国民教育目标应在培养聪明的、具有谋生技能的与独立自主的公民。人的品行是不断发展的,应从幼年起努力培养,学校应该重视纪律和社会服务,教导学生明了纪律的意义并切实遵守。
校友陈宏振曾高度评价周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学个个引为自豪的清华精神。”
梅贻琦 学术自由 兼容并蓄
梅贻琦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更长的校长,其一生都是个忠心耿耿的清华人。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就任清华**校长。当天,他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只简明扼要地列出六条施政方针。这六条施政方针,对清华后来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特别是“所谓**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句,被称为至理名言广为后世流传。
此后,梅贻琦对这次演说的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加以充实、完善。”在他的任内,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这使得他和他的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为清华创造了一段举世瞩目的“黄金时代”。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在风雨的磨砺中渐趋大成。
梅贻琦办学,一贯主张学术自由,对不同思想兼容并蓄。他还反对教学上的灌输式,主张启发式。他说:“自我智能之认识,此即在智力不甚平庸之学子亦不易为之,故必有执教之人为之启发、为之指引,而执教者之更大能事,亦即至此而尽,过此即须学子自为探索,非执教者所得而助长也。”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蒋南翔 产研结合 行胜于言
清华人历来崇尚“行胜于言”。曾任清华**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说过:“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这一点,在1952年出任清华校长的蒋南翔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952年11月,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校长、清华校务委员会主席。他没有立即到校上任,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到鞍山、抚顺、大连等地考察。在这些建设中的国家重工业基地,蒋南翔初步了解了新中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人问过他:“你是中文系出身,现在要搞工业**,行吗?”蒋南翔说:“我边干边学,学成一个工业**的学生总该可以吧?”果然,此后的很多年里,学生们经常看到蒋校长提着一个黄布书包走进教室,坐在后面听课。甚至到上世纪60年代初,年过50的蒋南翔,还坚持到无线电系做实验,每周一次。
当校长期间,蒋南翔提出,清华学生不仅要有坚实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他所倡导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使大量的学生在第一线脱颖而出。
从1958年开始,清华**应届毕业生的一部分毕业设计,就要求结合实际的生产或科研任务进行。那年水利系全体毕业生接受北京市委托,承担了密云水库的设计工作。7座大坝和副坝、两条隧道、两条溢洪道及两座水电站,水利系师生在4个月内完成设计任务,顺利验收施工。时任水利系党总支书记的张思敬感慨道:“蒋校长这是把过去毕业设计的‘假刀假枪’变成了真刀真枪。”
清华的起源
颇带新学色彩的第一次招考
第一关,简历:通晓国文、英文、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过关人数:630人。第二关,初试:考查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过关人数:68人。第三关,复试:考查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过关人数:47人。总过关率:7.46%。
这就是1909年8月间,中国游美学务处在北京史家胡同,用庚子退款组织赴美留学的第一次招考情况。颇带新学色彩的科目配以个人素质要求,让过关率如此之低,足见录取标准之高。
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成立。而3年来,其前身已经派送出去了183名留美学生,其中有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文化大家胡适,法学家王世杰,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享誉中外的名家。
美国用庚款开启清华留学史
《辛丑条约》几乎把中国逼上绝境。为减轻赔款压力,1905年,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商讨赔款是否可以付银代替付金,此举系为了避免中国民众赋税过重。此话让海约翰动容,他居然发出了“庚子赔款原属过多”的感慨。
192021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中过多索取的1078.5万美元逐月“退还”给中国。不过,条件是:退回的赔款不能由清政府随意支配,而是要兴办西式教育,发展赴美留学事业。
美国这一做法的原因,正如伊里诺**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的那样:“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更大的收获。”
如今三成清华本科生留过学
当时,清华**所获得的庚子赔款,一部分为清华本校的经费,每年约60万元。另一部分为留美学生经费,每年约100多万元。两项合计,约200万元。辛亥革命之后庚款留学中断,然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却并未停止选送优秀学生赴美留学。
清华那时的学制是8年,毕业后公费进美国**自考级或二年级学习。梁实秋回忆:“临毕业前自考是更舒服的自考,搬到向往已久的大楼(清华学堂)里面去住,别是一番滋味。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
民国时期,清华体育馆是中国更先进的健身房。馆内有暖气,也有热气干燥设备,游泳池里还有水源消毒设施。早期清华,体育不及格者不能毕业留学,闻一多和梁实秋都曾在这个游泳池里翻江倒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步伐加快。清华**目前和82所海外院校有学生交换协议,学生留学人次逐年上升,约有40%的博士生、30%的本科生有海外学习经历。
百年清华
1911年4月,从城内史家胡同迁入清华园并更名为“清华学堂”的原游美肄业馆正式开课。
这,被视为清华百年历史的开端。
时光荏苒,百年光景匆匆而过。清华人与清华一路相伴,风雨兼程。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办**,从辛亥革命的炮声到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百年沧桑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爱国、成才、奉献”的道路上,崇德修业,发奋图强。
从这里走出了460位中国科**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23%。
从这里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元勋、6位国家更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从这里走出了9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3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96位将军、140位全国劳动模范、240多位**校长或党委书记……
他们的成长,受学校熏陶;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相连;他们的脚步,伴民族振兴。
编者
清华沿革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 设立**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
1928年 更名为国立清华**
1937年 南迁长沙与()、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
1938年 长沙临时**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
1984年 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 院,建立经济管理**
1985年 恢复理**,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
1988年 建立建筑**
1993年 建立人文社会科学**
1994年 建立信息科学技术**
1996年 建立机械工程**
1999年 恢复法**,原中央工艺美院成为清华**美术**
2000年 建立土木水利**,建立公共管理**
2001年 建立医**
2002年 建立新闻与传播**
2004年 建立航天航空**
2006年 协和医科**更名为北京协和医**-清华**医学部
2021年 建立马克思主义**
2009年 成立生命科学**
链 接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风:行胜于言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