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瓦尔贾埃弗和道格拉斯奥谢罗夫与首都公众畅谈科研成功之路的消息,介绍了诺奖得主对“创造力从何而来”的理解。本科
综合消息内容来看,人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力来源于非常丰富的知识,这是基础;二是创造力来自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好奇心,即便知识丰富,也是难以有所创造的;三是创造力来自热情、自信、怀疑精神、耐心和运气等等这些属于情商的个人素质;四是创造力来自合作和竞争。现代科学日新月异,要完成重大课题的创新,个人的创新思维与团队的合作交流已经越来越重要。
我国学界长期以来期望能够有朝一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以展示我们民族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长期以来,学界乃至于社会各界总是在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无能问鼎诺贝尔奖项,也至今无法从根本上回答钱学森之问。
不过,我们相信,我国学界的期望一定能够实现。日前,81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科学家。据了解,拉斯克奖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目前400名拉斯克获奖者中,有80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屠呦呦教授也很可能获得该奖。这事姑且不论。
话说回来,要获得一两个诺贝尔奖也许不成问题,而就目前更现实的问题而言,我们更需要的其实不是一两个撑面子的诺奖获得者,而是迫切需要变革培养诺奖获得者的教育机制――具体变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尽快提高从小学生到研究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从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的知识教育走向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教育之路,树立不唯分数论。
具体说,也就是要在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和方式上做出重大变革,要摒弃以考查学生知识为中心的考试内容观,而走向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因为实践证明,前者的知识考查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在试卷上则表现为严重的模式化,甚至僵化。
以语文试卷为例,一说考查基础知识就总有一道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题型,总是给出四到五个选项,即A、B、C、D、E,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一个唯一正确的,从中考到高考总是几十年不变。学生为了得到正确答案,得到3分,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准地认读汉字,让学习变成了机械储藏汉字读音的记忆的过程。有些学生干脆放弃这样的学习,上考场后就猜测答案,反正五个答案中总有一个正确,结果有些人竟然也能猜准。文言文考查内容也是偏重繁琐的知识,而忽略大致读懂的原则,不以翻译为主而是以知识为主,让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其实,给出一段文言文或文言短文让学生翻译,才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程度的更好方式。
几十年来,所有的模拟试题无不与中考、高考甚至研究生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想法设法做到一个面孔,而为了得到高分,抓题、猜题、押题、透露考题、异地高考、顶考也已经屡见不鲜。谁还在乎什么综合素质?一言以蔽之,只要分数高就好。教育变得越来越枯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逐渐降低,想象力逐级下降。好奇心逐渐降低、想象力逐级下降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创新思维有效发展的巨大瓶颈。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