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与光山的前世今缘
2021-04-18 11:31 来源:徐厚冰工作室
原标题:广德与光山的前世今缘
标 题:广德与光山的前世今缘
摘 要:从十九个世纪清朝中期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豫南光山、罗山、商城、固始等一带居民迁移到苏浙皖毗邻处地域,即浙江长兴县、安吉县,安徽广德市、郎溪县,江苏溧阳市、宜兴市等环太湖流域一带。这种跨世纪的迁移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广德近现代移民史上重要一部分。本文着重就人口迁出地光山县人迁入广德县(今广德市)的移民历史、现状及影响加以阐述。
作 者:徐厚冰
关键词:移民文化 同根同源 两地交流 移民后裔
一、光山人迁入广德移民史简述
1、迁出地光山历史背景
自古河南省人口居全国之首,据载:清乾隆、雍正年间河南人口有1千万,至同治时豫南已是人多地少,加上赋税过重,如雍正时光州(州以光山固始商城息四县属之)“原额人丁八万八百三十五,又滋生一万五千八十二”,“田地二万四千八百九十二顷八十九亩七分零额”,田赋包括地丁杂税等“银十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三两二分零”以及隧漕行粮等“银四百一十二两七分零”。加之官兵与捻军的战争袭扰,可谓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同时,自清咸丰三年(1853)起,河南大部多次发生旱涝相间的特大自然灾害,田野颗粒不收,致使老百姓生活雪上加霜,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为难寻生存之地,以“一副萝担”离家出走,背井离乡,远赴江南。《光山县志·人口》载:“自清同治以来七十年间,因人满之患,迁居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省占六十余,人口比老籍加倍,蕃衍之盛,亘古未有。”
2、迁入地广德历史背景
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至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清王朝调集重兵,会同地方团练数万众,在以广德为中心的地带与太平军激烈争战近五年之久,州城(今市区桃州镇)曾多次易主。清军、地方团练以及太平军叛军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太平军保王童容海叛变投敌后,率兵攻占篁竹保(今清溪乡蔡家岭南),大肆屠戮,一时遇害者万余人。恰在此时,广德这一带又发生了病疫。《广德州志》载:“同治元年(1862年)大疫,先是州民在贼中困苦流离,死亡过半。至是又病疫,五月至八月,积尸满野,死亡殆尽”,“几数十里无人烟”,“州民户口旧有三十余万,贼去时遗黎六千有奇”。
咸丰九年(1859年)广德人口为312614人,同治四年(1865年)广德土民仅存5078人,另有客民(移民)1250人。六年之中,广德就有30余万人死亡或流落他乡,可谓十室九空。
嗣后,境内形势渐趋稳定。清王朝为维持其统治,令地方速筹措“招集流亡,垦辟田亩”事宜。于是清廷便从鄂、豫两省等地招募大量移民前来垦荒,州内设劝垦局多处,“出示招垦”,并推行“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等鼓励移民垦荒的政策。即凡无主田山、房屋,移民均可自行划分,具册呈报领凭后便为己产。“各邻省之民络绎来归,坌集境内”。
3、广德成为光山人下江南集中地的原因
豫南人迁入环太湖区域历史背景前面已经介绍了,就不再累述,这里着重分析光山移民为什么在广德比较集中的原因。
广德毗邻苏浙皖处地域清时有驿道、大道、山道十几条,交通比较发达,移民下江南时,广德是西进东出南下的必经通道,“广德为皖浙门户”、“为苏常门户”,许多移民到达广德后,把这里看成迁移的第一站。
广德这里和光山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相近,这是使得移民能够很快适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当时清政府方面来看,广德因战争和瘟疫后大伤元气,百废待兴,亟需恢复社会经济,时州府在信阳光山一带设招垦局,派劝农官,可谓大肆宣传迁移到广德的优惠政策,“划地为界,肥田尽择。”移民到达到广德后,又能享受免赋税等政策鼓励,遂使大批先民迁移并定居下来。据文献记载,在当时清政府的授意下,广德先后拟定出垦荒章程,设立“劝农局”、“招垦局”之类的机构招引垦荒,“客籍农民迁入垦荒者,接踵而至”。
4、移民路线及类型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及战后,移民的迁移形式呈多样化态势。既有个体迁移,但更多的还是群体迁移;既有夫妻母子同行,又有父子兄弟随迁,也有全家共迁,尤其是全家共同迁移在当时非常普遍。小孩放在扁担一头的篮子或者箩筐里,另一头装着锅碗壶罐等物,由小孩的父亲挑在肩膀上,家里其他人紧紧跟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扁担下江南”。
大多数光山移民是从陆路靠双腿行走一路逃荒要饭,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走到广德;少数光山移民乘船到达芜湖后,一般沿青弋江或水阳江上行,或步行迁到广德等地。
在光山移民大军中的主体是垦荒农民,因广德战时人口损失严重,荒芜的土地很多,各地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纷纷前来就垦。当然,移民中除了垦荒农民外,还有工匠、商人、艺人、军人等,但数量很少。
5、光山人迁入广德历史一代移民人数
统计时间段的设定。本节段所指“历史移民人数”概念是从咸丰十年(1860)至民国时期初(1919年)、民国(1919年)至解放前(1949年)、1949年至1980年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
同治四年(1865年)广德总人口6328人,到光绪五年(1789年),人口骤增至129548人,其中土民19981人,占比,14.5%,客民109567人,占比84.6%。这批移民多数来自湖北的荆门、钟祥、孝感、南漳以及本省江北等地以及河南的光山、罗山、商城、固始;河南人占十分三,三万人左右。
1879年,广德总人口达129548人,土著人19981人,客民109567人,占比84.6%。
到民国18年(1919年)广德在籍人口146438人,广德人口客籍人口达14万人之多,其中湖北、河南籍均占三分之一即5万人左右,河南籍贯构成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主,光山籍最多,罗山次之。
1919年至1943年广德,广德人口发展到159164人,籍贯构成已经变为河南人居多;到1949年广德人口近222560万,客籍人口约18.9万,占比85%,其中光山人在移民占有相对多的比例,至此广德形成了“小河南”或“小光山”。
建国(1949年)后至1980年间,从光山迁移到广德定居的人断断续续也有,只是数量不多,大多数是投亲靠友,非官方组织的移民活动。据笔者走访,原桃山乡(今卢村乡)小余村大洪堡村民组的老吴夫妻俩及女儿三人是1982年从河南光山迁来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户籍管理当时比较松,老吴一家从光山迁入广德案是移民大军中比较晚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