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一项具有高吸引力的职业吗?
华中科技**(微博)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红教授率队对1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一项国际比较调查显示:每个国家均有超过7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继续选择在**做教师。本科
尽管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仍然是心向往之,但是靠着一本讲义、在校园里平平稳稳、悠然自得地做一辈子教书先生的好日子,早已成为一个“历史的传说”。今天**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从前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11月11日~14日,一个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国际会议——“影响学术职业变革的力量——多国比较的视角”在华中科技**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学者专家以及中国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职业变革的前沿问题。
海外经历成为更有力的竞争资本
如今,不管你是在美国的哈佛、耶鲁的校园徜徉,还是在中国的北大、清华的校园漫步,你都会发现,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由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联合国”当中。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正在迅速改变**校园。
这一变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学术职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总协调员、美国乔治·华盛顿**国际教育及国际事务教授康明斯(William k.cummings)这次在他的题为《学术的国际化:辞令、更新趋势与展望》的演讲中阐述了他的发现: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各国的学术职业不再独立存在: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学术的国际联系和合作日益加强;争取的外来经费有所增加;国外课程的比例不断提高……
他甚至注意到发生在中国的变化:**规模迅速扩张,**教师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已相当于巴西的三倍;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的队伍迅速扩大;在外文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越来越多,2000年还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独立撰写论文,而到了2007年,中国学者在全球发表的论文总数已在世界上占到了第二位。
“你们可以看到:目前在高校中更活跃的学者,往往是那些新来的海外人才。全球性的人才流动对**教学、研究和传播三方面都在产生积极的影响。”意大利帕维亚**高等教育系统学习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社会学副教授Michele Rostan在他的《国际学术流动:全球视野下的学者》中对人才流动产生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全球性的人才流动,彻底打破了传统**相对封闭和近亲繁殖的生态环境,给**教师直接带来的一个信号是:不管你是生活在别处或是学习在别处,海外学习的经历十分重要,已经成为参与人才竞争中更具实力的资本。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千人计划”及各地纷纷推出的人才引进项目,无疑都证明了这一点。
SCI让部分**教师焦头烂额
2021年冬天,台湾学术界曾发生一起名为“反对独尊SCI、SSCI,找回**精神”的集体行动,近2000余位学界人士包括部分学生联合签名,呼吁政府必须正视SCI、SSCI对于高等教育产生的严重影响,扩**术评价认定指标,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著与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发表方式,避免让台湾继续沦为西方学术的代工,改变**“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
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与“世界一流**”的光环,政府部门以及许多**的管理者都把论文发表数与教师的薪酬待遇、绩效评估、晋级提升等紧紧地挂靠在一起。SCI指挥棒让很多**教师的职业生涯不由自主地向天平的另一头严重倾斜,甚至背离了教师这个职业原本应尽的职责。
台湾政治**教育学系教授周祝瑛在谈到“当全球化遭遇本地化:SCI、SSCI对台湾学术界产生富有争议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说:“照理,学者著书,天经地义,也是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但是SCI的考核导向是一本书还顶不了几页纸的论文,这就难免会让一些学者不能安心去做艰苦深入的研究,转向去做短、平、快的碎片化论文,这样做的结果将影响学术的品质,不利于学者职业的发展。”
这绝不是台湾一地出现的现象。有资料显示,40%的亚洲国家教育机构采用SCI、SSCI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
这也不是只有重点**才有的现象。在学校“升格热”的大潮中,一些专升本的**通常也会拿SCI作为刚性的考量指标,甚至连一些民办学校也难以幸免。
而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让教师无心从教,直接受到利益损害的不仅是学生,给刚入职场的年轻教师也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沈红教授领衔就**教师工作时间对全国11省68所**420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一个结果值得注意:“985”**的助教在服务与管理上占用的时间太多,其科研时间甚至比一般**的正教授还要长。在“985”**工作的助教比在一般**工作的助教一周要多工作13.3个小时,这差不多是一般**助教周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
沈红认为,有关部门和学校从政策上要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使潜力显著的顶尖**初入职者稚嫩的翅膀不至于被压力折断。
戴上了博士帽≠获得职业准入
俯瞰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级各类**的从教门槛都在逐年提高,博士学位几乎成了一条硬杠杠,没有就甭想端上**教师这个饭碗。
但是,但凡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吗?回答是:未必。
武汉**(微博)原校长顾海良早些时候就曾大声呼吁过,“我不主张**博士化。”他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胜任的教师这个职业,它既要求你天生具备当教师的某些条件,譬如性格开放、善于表达,又需要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接受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专业训练。不然,有些短时间内直接从博士生转到教授职位却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很有可能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学生难以受益。这是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获得博士学位应该只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为此,华中科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献君教授提出,我国和美国等西方高校在教师聘任上的更大差异是缺乏“职业准入”。在美国,要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至少要有5~7年的“准入期”。他认为“设置一个‘准入期’,既有利于求职者看清自己是否适合在高校做老师,也有利于高校考察其是否适合在学校工作。
另外一个新出现的现象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校方对人力资本需要加强严格核算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兼职教授——如医生、律师、新闻记者、工程技术人员等替代了部分具有博士学位的全职教授的位子直接进入校园,出现在不同的讲台上。这是不是意味**的围墙将被打通,**教师的来源会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呢?
【免费咨询报名电话:010-6801 7975】
咨询报名MSN:xueliedu@hotmail.com
试一试网上报名
咨询报名QQ:
1505847972 | 1256358232 | 1363884583 | 1902839745 | 800072298 | 754854002 |
中专升大专 | 中专升本科 | 高升专 | 高升本 | 专升本 | 自考 |